×
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
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
活动 访谈 大师
楹联 灯谜 篆刻
书家 大家 风采
文艺 诗词 乐韵
视频 展览 网展
H
书架
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
你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艺术纪事资讯 >> 年画原来不叫年画,成为春节宠儿关键在于它的草根性
年画原来不叫年画,成为春节宠儿关键在于它的草根性
来源:人民日报  时间: 2015/3/10 10:45:03


   作为中国绘画中一种独特的体裁,民间年画定型于酒楼茶坊林立、勾栏瓦舍密布的宋代。不过,那时不称“年画”——北宋时唤作“纸画”,明代宫中叫“画贴”;清代是年画艺术极为繁盛的时期,“年画”一词正是始见于《乡言解颐》。


   民间年画,既在年画前冠以“民间”二字,可见与钟情于山水写意的“文人画”并不相同。主要是工笔人物画,风景、器物等一般是作为衬景、补充,渔樵耕读、士农工商、三教九流,尽在画中,好一幅众生相,一派人间烟火。


   虽说是民间艺术,年画也自有它的讲究——民间画诀。“人各有习,习各有宜。识得此意,画无不奇”,这是一般画理;再如,“武将扬手过盔头,文官捻髯露半手,小生不作呆立像,美人摸鬓侧面瞅”,那是画中角色身段的奥妙。年画工艺流程也并不简单,传统套色木版年画,一般要经过起稿、刻墨线版、刻套色版和印刷四道工序,方能成就一幅幅精美的年画。



  北宋年间,年画作坊和经营“纸画儿”的“画市”涌现,不仅民间作坊遍布,京城也有官坊印刷,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。宋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近岁节,市井皆印卖门神、钟馗桃版、桃符及财门钝驴、回头鹿马、天行贴子。”由此可见,当时东京汴梁(今河南开封)及周边朱仙镇等地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。事实上,为保障大都市的年画需求,朱仙镇几乎是家家户户做木、制版、制色、造纸、印刷、售卖,分工明确,开馆舍店铺、搞长途贩运生意兴隆。


   北宋灭亡之后,自开封勃兴的木版年画形成了两大发展区域,南方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,逐渐向苏、闽、粤等沿海地区发展;北方以金都平阳为中心,向陕、冀、鲁等地区扩散。


   元代,元曲对于戏曲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,反映男耕女织的“耕织图”等题材进一步发展。至明代,手工业的兴盛极大促进了年画作坊的繁荣。据记载,当时朱仙镇从事该行业的多达300余家,大商号招收工人过千,雕版几千套,木版年画远销各地。随着时代变迁,人们对驱魔逐鬼的门神、钟馗的信仰日渐淡化,盼望五谷丰收、百福临门、子孙昌盛的思想日益浓厚,寓意吉祥的年画题材得到发展。


   清代,木版年画不但开始吸收、借鉴西洋版画技法,还与戏曲、文学、音乐等相互渗透,形成了苏州桃花坞、天津杨柳青南北两大木版年画市场。清代中期,朱仙镇的部分商号迁入开封发展。清末,以石印机器印制的月份牌兴起,对木版年画构成了冲击。木版年画重回门神、灶神等众神题材,日趋萧条。



   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发布《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》,大量歌颂新社会、新生活、新思想的题材画样涌现。河南开封市组织民间艺人成立了木版年画制作社。改革开放后,朱仙镇政府还成立了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机构,先后挖掘、整理出200余块年画老版,重新印制老版年画300多套,并编印了《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》等,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。


   年画之所以成为民众的所爱、春节的“宠儿”,关键在于它的草根性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杨柳青、桃花坞等地已开始细分年画市场,传统年画销农村,创新年画销城镇。中国民间艺术家冯骥才在谈到如何让朱仙镇木版年画“活”起来时,也强调了两点:一要把艺术还原成文化,把艺术功能转化为文化功能;二要从传统市场进入现代市场,让民间文化进入现代生活。简而言之,木版年画的发展离不开立足于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创作、经营。


   作为独立画种的年画,不仅仅是“年的画”,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年的期盼。年画中,有与天地的交流,有对历史的回望、对祖先的怀念,有人们趋吉避凶的愿望,这些根植于中国人心灵深处和中国文化深处的艺术表达,是传承和发展年画的基点。



注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。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
版权所有: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4061578号-1
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
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| 站长统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