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
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
活动 访谈 大师
楹联 灯谜 篆刻
书家 大家 风采
文艺 诗词 乐韵
视频 展览 网展
H
书架
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
你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艺术评论资讯 >> 贲巴壶:见证汉藏文化融合
贲巴壶:见证汉藏文化融合
来源:中国艺术网  时间: 2015/12/21 15:33:02


    贲巴壶是壶的一种式样。磨盘口,细颈,弯曲的和流,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。该器型源自藏族的金属器皿,瓷器仿制早自元代就已开始,元代我国就有制作精美的青花红绿彩描金器,一直延续到清代.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,传世品有红彩、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。


    “贲巴”为藏语音译,梵音原作“军持”,既藏语“瓶”的意思。贲巴壶有流嘴、但无执柄,使用时手握壶颈,若贲巴壶省去流嘴,便称贲巴瓶,佛教徒用于盛水,或者插草其中作为礼佛陈设,因此称藏草瓶,贲巴壶也称藏草壶。贲巴是藏语音译,而梵音原作“军持”,密宗《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心经》曰:“若为生梵天者,当于军持”。《庶物异各疏》:“梵语军持,一云军迟,此云瓶也”。又《释氏要览》云:“净瓶梵语军迟,此云瓶,常贮水,随身用以净手”。



    《大悲心经》又曰: “若为令一切饥渴有情得以清凉者,当为甘露手”。其手印图解亦为握水瓶,故军持复称甘露瓶。明代所制军持大多有流嘴,形状与清代贲巴壶略相似,只是结构轮廓简洁,纹饰青花,无多装饰,仍为用具,贲巴壶出于清官窑者辄为喇嘛教法器。


    相传释迦牟尼平生有九龙灌顶事迹。《楞伽经》说:“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,一切诸佛手灌其顶”,又传闻天竺国王即位须以四海之水灌顶以表祝愿。故我国藏传佛教将贲巴壶专用以宗教仪式。元代西藏喇嘛教(佛教分支)传播蒙古,而满族受蒙古文化影响很深,也尊喇嘛教。贲巴壶成为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贮水用的净水壶,多用金、银、铜制作。瓷质贲巴壶最早是从清代康熙时期开始制作。



    清代皇家信仰佛教,景德镇的御窑厂大量的生产了各种瓷质的佛教用具,例如七珍、八宝、贲巴瓶等,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法器外,也用来供朝廷赐给西藏地区的佛教寺院。乾隆、嘉庆时期,贲巴壶也是皇帝向内地寺庙的进献之物。文献曾记载,乾隆皇帝祭祀泰山岱庙时,就曾进献过贲巴壶。清政府也曾将贲巴壶赠予曲阜的孔庙,以示尊敬。贲巴壶的烧造工艺,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,嘉庆以后,贲巴壶的烧造基本就停止了。


    由于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,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,命景德镇御窑厂、宫廷造办处制造各种佛教用品,更是亲自对其用途、造型、纹饰给予具体指导,制成后颁赐给寺院。除此类贲巴壶以外,还有藏草瓶、多穆壶、贲巴瓶、七珍、八宝等瓷器,它们不仅使藏文化得以在清代宫廷传播,更促进了汉、藏、满、蒙族上层文化的交流。





注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。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
版权所有: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4061578号-1
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
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| 站长统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