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
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
活动 访谈 大师
楹联 灯谜 篆刻
书家 大家 风采
文艺 诗词 乐韵
视频 展览 网展
H
书架
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
你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中国文化资讯 >> 最古老的汉族乐器——笛
最古老的汉族乐器——笛
来源:河南文化网  时间: 2015/4/25 17:05:06


    笛子是一种音色优美的独奏乐器,也是各类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,它广泛应用于民族器乐、戏曲、民间歌舞的演奏和伴奏。


    曾有人说笛子不是中国的乐器,而是外传的乐器,这是误解。


    1987年,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城北22公里处的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发掘出16支骨笛,其中一支长约20厘米,直径约l厘米,用猛禽腿骨制成的笛子实物。据专家测定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,与现在使用的竹笛基本相似,系后世竖笛或洞萧乐器的祖型。骨笛呈浅土黄色,光泽明亮,形制固定,制作规范。经有关音乐家测试,其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,也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。用它演奏的河北民歌《小白菜》,那清脆、悦耳的旋律,使在场的聆听者,无不交口称绝。这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骨笛,不仅是我国目前最早的乐器,而且在其他文明古国中也属罕见。它被誉为“中华第一笛”和“中国文明之源”。


    关于笛子的历史,从许多古籍记载中看出,还有如下传说:


    一说在我国周代(西周约前1066—前771),见于记载的乐器已达70多种,并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不同,把它们归为八类,即为八音:金(钟、铙)、石(玉磬)、土(埙)、革(鼓、鼗)(音桃)、丝(琴、瑟)、木(柷、敔)、匏(笙、芋)、竹(萧、篪)(音池)。而这时的篪,类似笛,汉以后称呼为“横吹”、“横笛”。那么,篪与笛有什么区别呢?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中说:横笛,吹孔有嘴如酸枣。横笛,小篪也……今横笛皆去嘴。可见笛是由篪发展而来的。

    二说笛子是羌人的乐器。汉时(西汉前206—公元23),羌人这个部落是个游牧民族,生活在甘肃、青海及四川一带,笛子是他们的主要乐器之一。因此,从汉朝到唐朝常有“羌笛”或“胡笛”之说。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就有名句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渡玉门关”;王昌龄也有“更吹羌笛关山月”之句。不过此时的羌笛只有五孔(或三孔),跟现在的笛子有较大的差别。

    三说是从西域(新疆及中亚一带)传入来的。相传在汉武帝时(公元140—87),张骞出使西域,把笛子及演奏方法带回当时的都城长安(今西安),还带回名叫《摩诃兜勃》的一首笛曲。汉武帝曾封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为“协律都尉”,掌管音乐,他根据张骞带回的《摩诃兜勃》的笛曲,创作了二十八首新曲,常被守卫边疆的将军们演奏。还有其它传说。

    但在1973年,考古工作者,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发现了两支笛子,并且在墓内殉葬的账册上写有“邃”的字样,“邃”是笛的古体字。若照此推算,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建元二年(公元前139),在西域经历十三年后才归汉,而马王堆墓葬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68年,比张骞自西域回到长安早了近半个世纪。这样看来,在张骞出使西域前,中国已有了笛子的流行,只是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可能与西域的笛子有所区别罢了。

    传说归传说,并不等于真实,信其有,不信其无。只好等待有权威的音乐专家把它肯定下来,我想。

    关于笛子的名称沿革也很有趣,汉朝时笛子又叫横吹,同时有大横吹、小横吹之分。南北朝末朝(北周、隋之间),笛子又有了“横笛”的名称,以一个“横”字区别于古时竖吹的“笛”—萧。而隋、唐以前,所谓“笛”,并不是指横吹的竹笛,而是指竖吹的洞萧。唐以后逐渐省去了“横”字,正式定名为“笛”。数千年来,随着演奏的需要和制作技术的提高,笛子也有了变革,相继出现了膜孔,贴上笛膜,音色、音量为之一新,艺术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。

    由古至今,随着歌舞音乐、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,笛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,笛的样式也增多,有长笛、短笛、横笛、义嘴笛、叉手笛等,还出现了铁笛、玉笛等。至于口笛、定调笛、加键笛是新中国成立后研制成功的新品种。千百年来,笛子伴随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,抒发着人民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成为人们熟悉、喜爱、流行甚广的民族吹管乐器之一,它在我国民族乐器的宝库里,有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异彩夺目。

    我们今天使用的大多是以竹子做成的竹笛,它有一吹孔,一膜孔、六音孔,一前出音孔和两个后音孔(也叫穿绳孔),通常可吹四个调,奏法有单吐、双吐、三吐、花舌、叠音、历音、滑音、颤音等。

    笛子的音色高亢而嘹亮,中音区明亮,富于委婉,高音区清脆,富于光彩。它不仅灵敏度很高,而且穿透力很强,是担任主旋律的乐器,能独奏、合奏或伴奏。笛子的旋律能描绘秀丽的山川,汩汩的流泉,还有啸啸骏马、婉转鸟鸣、滚滚车轮、隆隆马达等自然界的声音,且生动自然,形象逼真。

    笛子在我国分布很广,形制大小也不一样,在不少地区和民族中流行有多种多样的笛子,但流行最普通的还是汉族的梆笛和曲笛两种。

    梆笛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北方,以伴奏梆子腔戏而得名,而它主要用于戏曲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和北方各种民间器乐的合奏。它的管身较细而短,发音高、清脆、明亮,一般为G调,常以第三孔作do。音域为d—G3。梆笛的演奏风格音调高亢明亮,旋律起伏跌宕,节奏活泼跳跃,情绪粗旷豪放,热烈奔放,极富戏剧性。建国以来,梆笛的演奏专家很多,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子存和他演奏的《五梆子》、《喜相逢》、《放风筝》等乐曲。特别是他演奏的《喜相逢》,原为内蒙古一带流传的一首民间乐曲,后流传于张家口一带,并吸收到戏剧“山西梆子”和“二人台”中作为过场音乐。后有笛子演奏家冯子存经过多年的演奏,并将此曲改编为一首中外闻名、深受听众欢迎的笛子独奏曲,成为一首典型的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。

    该曲以变奏技法发展而成,其变奏结构共分四段:A、A、A2、A3。为了内容的需要,在基本保持程式结构不变的情况下,运用了各种演奏技巧和改变力度、速度、节奏的手法,使每次变奏从不同的侧面发展和丰富了主题的音乐形象。乐曲虽然结构短小,但音乐形象生动感人,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亲人依依惜别和重逢时的欢乐情景。

    曲笛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,因伴奏昆曲而得名。主要用于昆曲和南方地方戏曲伴奏及南方各种民间器乐合奏。曲笛的管身比梆笛粗而长,发音低而浑厚。曲笛一般为C调或D调,比梆笛低四度,音域为a—b3,常以第三孔作do。曲笛的演奏风格音调浑厚圆润,柔美流畅。旋律多呈波浪型,清新秀丽,节奏平稳舒展,乐曲情绪顿挫有致、抒情委婉,富于歌唱性。建国后,从事曲笛演奏的专家不少,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陆春龄和他演奏的《鹧鸪飞》和《姑苏行》等。特别是《鹧鸪飞》一曲,它原是湖南的一首民间乐曲,曾以萧独奏、丝竹合奏形式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。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为一首音乐形象生动鲜明,具有江南风格的笛子独奏曲。“鹧鸪”是生活在南方的一种小鸟。由于它喜欢朝太阳而飞,故人们又称它是“随阳鸟”。陆春龄以严谨的艺术构思和多种技巧,对这首乐曲进行了再创造,以抒情悠扬的慢板、流畅活泼的快板为基本节奏,充分发挥南方曲笛音色醇厚圆润,悠扬委婉的特点,并通过打音、颤音、赠音等技巧润饰曲调,使乐曲生动地展示了鹧鸪鸟在广阔的天空忽远忽近、忽高忽低、悠隐悠现,纵情翱翔时的婀娜多姿的情态,表现了人民对自由、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热爱,是一首曲笛代表性的乐曲。

    随着时代的发展,南、北方笛子的不同演奏技巧和风格也在不断的互相吸引和融合,从而提高了笛子的表现力。往往同一个笛子演奏家,在同一首乐曲中,就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技巧,把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,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。如赵松庭早在50年代创作的笛子曲《早晨》就是这样代表性的作品。又如陆春龄在《今昔》一曲中,运用梆笛和曲笛两种个性不同的笛子表现了新旧社会的对比。后来的《牧民新歌》、《秋湖月夜》等优秀笛曲都反映着我国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。

    简广易创作并演奏的笛子独奏曲《牧民新歌》,既有北方梆笛的高亢明亮,灵活爽朗的风格,又兼蓄南方曲笛的圆润含蓄、柔美抒情的特点,是一首艺术有所出新,耐人寻味的优秀笛曲。

    简广易是中央民族广播乐团的笛子演奏家,他于1966年到内蒙伊克昭盟采风,之后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,创作了这首乐曲,宽广辽阔的引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,蓝天白云,牛羊成群……继而短暂的离调,使动人的引子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。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,羽调式的旋律更富于内蒙民歌风味,它倾吐着牧民对党、对新生活的热爱。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快板,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,运用吐音技巧和XXX的节奏型,描绘出牧民们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景象。紧接着第三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,旋律热情舒展,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热情歌颂,第四段巧妙的运用调式对比手段,以明亮的宫调式色彩,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。第五段运用花舌、飞指等技巧,生动地模拟骏马的奔驰嘶鸣声。最后,急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,渲染了草原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,在高潮中结束。

   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演奏笛子的高手,如:蔡邕、桓伊、李漠等人。建国以后,在党的正确文艺方针指导下,进行了对民族器乐的挖掘、搜集和整理工作,取得了巨大的成绩。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,保证了民族器乐的发展和繁荣,随着笛子演奏艺术的提高和发展,出现了许多演奏家和优秀作品,除上述文中提到的外,还有冯子存、王铁锤、俞逊发等人,特别是赵松庭先生,其演奏技巧在南方笛派曲雅华丽风格的基础上,又吸收了北方笛派刚劲明亮的特色,形成柔中有刚,刚柔并济的风格,技巧娴熟,表现力强,并将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笛子的演奏上,扩大了笛子的表现手段。1957年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并获得奖励,为祖国争得了荣誉。笛界人士誉为“笛子泰斗”,周恩来总理称他为“江南笛王”。



注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,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。
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
版权所有: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4061578号-1
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
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| 站长统计